当前位置:首页 > 环保 > 轮播滚动图 > 正文

中国环境报 | 安陶小镇绿色发展迎来破茧重生

原标题:

传统为坯 产业为胎 文旅为釉

安陶小镇绿色发展迎来破茧重生 

2.png

1.jpg

图为小镇特色民居风貌。

“安富场五里长,泥精壶壶排成行,前山矿子后山炭,中间窑烧陶罐罐……”流传百年的民谣,描述的是中国三大陶都之一——重庆市荣昌区安富镇烧制陶器的昔日盛况。

荣昌陶土资源丰富,尤以安富镇为最,由这种独特的紫砂类红、白陶土烧制而成的“安陶”,以“红如枣、薄如纸、亮如镜、声如磬”享誉中外,曾作为“国礼”赠送给世界各国政要。

然而,落后的生产工艺和经营理念,一度使得荣昌制陶业日渐势微,曾经以陶闻名的安富镇,渐渐归于沉寂。

赋予了陶土生命的,是匠人的手与窑里的火;而重新为安富老街注入活力的,则是绿色发展的全新理念。随着安富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回人们视野,荣昌以陶产业为内生基石、文创为强劲动力,开辟陶产业、陶文化和陶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,将安富老街打造成了一座集文化、旅游、产业、体验、教育于一体的特色小镇,荣昌陶重新焕发勃勃生机。

传统为坯,古老技艺得到传承发扬

在荣昌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先才的工作室里,摆放着一件为安陶小镇量身定做的陶罐,罐体高2.8米、直径1.8米,从拉坯到成型,用了足足两个月时间。

现年70岁的梁先才,有着近60年的制陶实践经历,对他来说,安富陶的设计、制作、釉色配制等工艺技术,可谓烂熟于心。

老人告诉记者,荣昌陶器对工艺要求极严,随着老艺人的去世,一些荣昌陶器的“独门手艺”渐渐失传。近年来,当地充分认识到制陶技艺传承和后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,围绕陶产业发展,荣昌持续加大保护和传承,出台了《陶人才引进10条措施》《“人才兴陶”十一条》等多项优惠扶持政策,通过加大人才培育力度,深入探究荣昌陶器制作技艺的文化历史脉络。

为了让祖传手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,2013年,梁先才成立了陶瓷技能专家工作室,翌年又成立了荣昌陶制作技艺传习所。在他的精心培养下,这里走出了许多能工巧匠。

“在安富镇,所有的学校都有一门陶艺课,就是为了传承这门陶艺艺术。”梁先才告诉记者。“虽然祖传的手艺没变,但是工艺改进了不少,老一辈烧窑用木头用煤,浪费资源的同时也污染环境,现在烧制陶器用气、用电,对环境的破坏小,对温度的把控更精细,烧出来的陶器质量也更好。”

产业为胎,全新业态集聚特色凸显

热转化率比地暖还高的石墨烯发热陶瓷、水流冲击下防滑效果依旧出众的防滑陶瓷、用于承载汽车尾气催化剂的载体陶瓷、循环利用废弃陶瓷碎片制成的发泡陶瓷、具有惊人弯曲度和弹性的曲面陶瓷……

很多人都想不到,这些在陶瓷展览馆中展示的“黑科技”,大多就来自于安陶小镇周边的陶瓷企业。

近年来,安陶小镇坚持做好“一片陶”文章,依照文化传承和产业复兴双轮驱动发展的理念,以陶产业为依托,发挥陶技术和陶文化优势,不断延伸产业链条,周边先后开设了陶都博艺馆、陶工业园区、陶器市场、陶吧等,形成了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,聚集发展效应逐渐凸显。

在产业发展上,荣昌一手抓文旅融合,一手抓陶瓷工业发展,成功获批建设重庆市唯一的陶瓷产业园。以打造特种陶瓷、升级日用陶瓷、发展高端建卫陶瓷、传承创新艺术陶瓷为发展方向,先后出台《发展陶瓷产业若干措施》《扶持陶瓷产业发展十六条》,重点发展特种陶瓷、工艺美术陶瓷、建筑卫生陶瓷等产品,打造荣昌“陶品牌”。

栽下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。安陶小镇的聚集和辐射效应,加上荣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决心,成功吸引了一批代表国内陶瓷行业生态化、智能化发展方向的高端项目在当地落户。

文旅为釉,传统文化擦亮崭新底色

临近小镇,远远就望见18米高的巨型陶制泡菜坛形大门,气势恢宏,大气庄严。

从游客中心一路走来,在“陶宝古街”入口,脚下的老成渝沥青公路被盖上石板,恢复成一段成渝古驿道,总长800多米。两边的村庄整治一新,美若画卷。

徜徉在著名的安富老街,游客能够感受到保存完好的古镇风貌,在总长度近两公里的老街上,明清建筑和巴渝民居分列道旁,每座建筑都遵循原有特色,量身定制并进行了修缮,呈现出成渝本地与湖广各地多种建筑风格的融合,展现了安富老街200多年前“湖广填四川”时期各地移民汇聚、各地文化交融的情形。

除了建筑风格,“国有企业平台+合资企业管理公司+民营企业投融资管理”的运营模式,也是安陶小镇一大特点。在重庆市荣昌陶文化创意管委会牵头协调下,各运营机构分工合作,共同对安陶小镇范围内的荣昌区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、古驿道、荣昌陶博物馆等文化旅游资源项目进行开发运营,这种运营模式上的创新取得了成功。

“制陶的过程让人身心放松,能够静下心来塑造和思考,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体验。”镇上的陶艺体验吧门前,一位游客端详着自己亲手拉坯烧制的陶罐颇有感悟地说道,“过去总觉得陶器土里土气,比不上瓷器精致,来到这里,才真正领略到陶文化的独特魅力。”

(记者 丁凤然)

(稿件原载于2020年8月5日《中国环境报》)

(  责任编辑:张钦清  )

【版权声明】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、重庆手机台”的所有作品,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(集团)各频道节目,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所有。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经本网授权使用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、重庆手机台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【免责声明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、重庆手机台、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“来源: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、重庆手机台”或其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,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本网将依法处理。本网联系电话:67175860

重庆手机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