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国内新闻 > 正文

寻味精致威海

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“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”】

 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

  千里海岸线,一幅山水画。山海相依、气候宜人的山东威海正全力建设“精致城市·幸福威海”。经济高质量发展、生态高标准建设、文化高质效供给、社会高效能治理、民生高水平保障不断为威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能加力。

  城市精致 生活幸福

  国庆长假期间,在威海新威附路上,咖啡店香气四溢,小酒馆音乐悠扬,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。新威附路原本是威海一条残破不堪的老街,如今成了一条独具韵味的历史文化街。2019年,《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》出台,将新威附路等一条条本已淹没在楼群中的老街打造成了特色街区,不断凸显老街的人文气质,提升老街的城市功能。

  威海市聚焦建设精致城市这一总目标、总方向、总遵循,以打造全域精致城市为路径,以市域一体统筹为手段,以实施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战略为带动,大力推动资源要素向乡村聚集、设施服务向乡村覆盖、特色产业在乡村突破,整体实现区域综合发展迈上更高层次水平。

  乳山市徐家塂村过去是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,如今成了生态宜居、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典范。徐家塂村把红薯作为特色优势产业,将农业生产、农产品加工、仓储销售等各环节打通,组建完整的产业发展平台。徐家塂村第一书记陶新霞不仅为红薯申请注册了“徐家塂”和“母爱徐家塂”两个品牌,还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将农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。“今年我们的红薯早就卖没了,想吃要提前订!”陶新霞高兴地说。

  生态优先 绿色发展

  10月13日,在威海荣成天鹅湖国家公园,5只大天鹅时而悠闲地戏水觅食,时而梳理羽毛扇动翅膀,身姿美丽舒展。因伤滞留在天鹅湖的另一只大天鹅立马融入其中,欢迎远道而来的“家人”。山东荣成是中国最大的大天鹅冬季栖息地,这是今年到荣成越冬的首批大天鹅。

  近年来,威海市始终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生产生活有机融合,以5799平方公里陆域、11449平方公里海域为“画板”,用城乡山水做“骨架”,精心绣好一城一乡、一山一水、一砖一瓦,建设山清水秀生态威海。

  位于环翠区嵩山街道的五家疃村依山傍水,过去由于河道清理不及时,出现了河床淤积、河道变窄等情况。为让河水清起来、活起来,环翠区投资1500万元,共清理河道1.3千米,清淤2700立方米,打造了白鹭湾、骑士驿站等4处河道生态游园。如今,走进五家疃村,溪水潺潺,环境宜人。“现在出门就能上荷花池边散步、赏花,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了。”村民许廷敏说。

  五家疃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区位优势、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等诸多支撑要素,以“运动”为突破口找准自身经济发展的着力点,高起点规划建设了国家级山地自行车、10公里和50公里越野跑专业赛道等比赛专用场地,充分挖掘运动赛事的影响力,促进乡村旅游发展,2019年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145万元。

  如今,威海生态建设的效益逐渐显现。在千里海岸线上,有4A级以上景区9处,海滨公园17处,海水浴场8处,接待游客年均增长9.3%,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.2%。

  文化为魂 内外兼修

  “这里有海有湖有公园,看书累了,站在窗边往外看一看,感觉特别好。”市民陈女士对凤凰湖城市书房的环境赞不绝口。今年8月,威海市最大的城市书房——凤凰湖城市书房试运行,书房使用面积2000多平方米,配备图书40大类3万册,吸引了不少前来读书的市民。

  城市书房用一方小小的空间,让一座城市充满了人文关怀。2018年,威海市以城市书房建设为突破点,致力于塑造“书香威海”城市文化品牌,构建了全市四级公共阅读服务网络,实现了营造城市“15分钟阅读文化圈”。

  位于威海市中部的文登区是革命老区、红色胶东先行区,近年来,文登把文化振兴作为基石,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,实施乡村文化铸魂工程,大力培育红色旅游、特色民俗、文旅节会等文化产业新业态。

  威海市将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作为精致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,在城区,选择人流密集的“黄金地段”建设城市书房41处,设置共享书柜25处;在镇村,实现镇(街道)图书馆分馆、文化馆分馆以及行政村(社区)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;在人流密集厂区周边以及海岛、林区等区域,开通14辆“流动文化服务车”。

  威海把红色文化融入全面小康建设,通过系统整合全市红色印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精心打造胶东(威海)党性教育基地,谋划打造全国首个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的教育培训基地,每年吸引10多万人次前来接受红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。

  《光明日报》( 2020年10月19日 03版)

(  责任编辑:周姝珠  )

【版权声明】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、重庆手机台”的所有作品,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(集团)各频道节目,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所有。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经本网授权使用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、重庆手机台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【免责声明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、重庆手机台、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“来源: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、重庆手机台”或其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,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本网将依法处理。本网联系电话:67175860

重庆手机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