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文旅 > 文化 > 文化资讯 > 正文

梁平:非遗彩龙船 荡漾出幸福的涟漪

“阳光满天,绿荫满地,花也欢喜鸟也欢喜,花香鸟语装点新世纪,诗情画意流动在我们心底……”近日,伴随着欢快喜庆的音乐,在梁平影剧院外,上演了一场精彩的“非遗盛宴”——“彩龙船”,不少市民前来欣赏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。

图片.png

作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“彩龙船”由“车车灯”演化而来,所以又称“车车灯”,起源于明清时代,盛行于解放前后。每逢节日庆典、道贺新年之时,人们就会用划“彩龙船”来庆祝欢乐祥和的美好节日,抒发幸福喜悦的激动心情。由于风格独特、老少皆宜,且简便易学,“彩龙船”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,流传至今、生生不息。

“‘彩龙船’是用竹条制作成龙船的样式,再以彩绸和花花绿绿的纸花装饰,使龙船五彩缤纷,艳丽照人,故名‘彩龙船’。”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,表演人数可根据情况而定,少则5-8人,多则几十人,整个表演五彩斑斓,载歌载舞,欢快热烈,煞是好看。

图片.png

表演时,一人扮幺妹,花枝招展,低眉弄姿,娇羞地“坐”于船中;一人扮艄公,头戴草帽,手执木浆,沉着地掌舵船头;一人扮媒婆,手拿蒲扇,搞怪喜人,滑稽地追随船尾。其余人则扮演丫鬟、挑夫等,穿红着绿,腰系红绸,在“彩龙船”左右挥舞摆动,或随龙船飞旋起舞,或踏歌翩跹进退,此起彼伏,热闹非凡。舞动之间,仿佛把人带进了以耕读为本、礼仪传家,并且具有浪漫主义和人文情怀的文化艺术大观园里,让人们尽情感受浓厚的民俗文化。

随着音乐鼓点的变化、节奏的起伏,幺妹双手拎船边,将船提上提下、抬船头、翘船尾,脚尖着地,碎步走动,微微颤动;艄公在前用力划桨,媒婆在后摇摆嬉戏,引人取乐逗趣。“彩龙船”时进时退,时快时慢,时而颠簸回旋,时而摇晃起伏,活像真船在江河中漂荡。

纤夫拉船,幺妹撑船,艄公掌舵,浆手划船,媒婆逗趣,互相配合,表演出“彩龙船”或顺流而下、逆浪而上,或过险滩、冲洪波,或出恶浪等舒缓与激烈的情节,诙谐幽默、生动热闹,节日的吉祥和睦都浓缩在了“彩龙船”那步态轻盈的划动中,充分展现了人们欢天喜地的美好心境。

图片.png

“在表演动作技巧上,主要是掌握几种步伐,如圆场步、悠悠步、点水步、十字步、转船步等,表演出引船、跑船、划船、冲浪、闯滩等动作,如行云流水般将漂浮江面的行船状态表现得活灵活现。”幺妹扮演者唐仁瑛说,为了让表演更为自然优美,他们需要时常练习、不断熟练技巧。特别是“彩龙船”有一定的重量,而幺妹的扮演者全程都必须双手拎着“彩龙船”,所以扮演者需要加强手臂的力量,以保证演出的顺利圆满。

此外,晚上表演划“彩龙船”还需要灯火照明。船篷四角,会各垂吊一盏莲花灯,焟烛点燃,通体透明,如莲花开放。“彩龙船”的四周还有八盏排灯,光华朗润,蒙蒙胧胧。正如人们说的“驾起船儿水上漂,划起桨来浪花高,歌声伴着船儿去,真似江上把船摇。”“彩龙船”上亮起的点点灯光,勾勒出许多闪光游动的花朵,欲飞似飞,火树银花之盛,犹如仙境一般。

图片.png

“‘彩龙船’还可与罗汉、高跷、蚌壳等同台表演,并配以各种节日、农事、民俗有关的喜庆唱词,表演气势则更加恢弘、寓意更为深远。”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,整个“彩龙船”的表演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,大多以幽默逗乐为主,来激发广大观众的狂欢之情,具有较高的娱乐性和艺术性。

梁平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,非遗文化底蕴浓厚,在“彩龙船”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中,深深蕴藏着民俗文化,也是梁平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、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劳动精神。传承“彩龙船”等民俗文化,也是在新的时代、新的生活方式影响下,为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有效手段、工具和载体,确保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。


(  作者:谭燕 向成国   作者单位:梁平区融媒体中心  )

(  责任编辑:余韬  )

【版权声明】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、重庆手机台”的所有作品,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(集团)各频道节目,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所有。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经本网授权使用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、重庆手机台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【免责声明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、重庆手机台、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“来源: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、重庆手机台”或其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,均为转载稿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(视界网)联系,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本网将依法处理。本网联系电话:67175860

重庆手机台